文 张允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
在乌鲁木齐的玉石集散地主要有两个原料市场,一个是西虹路的华凌汽配城有个玉石交易露天市场,路对面楼上有几层玉器市场,顶楼有个周六很热闹的巴扎。一到周六电梯就很难能挤进去,不是因为人多,是石头太重。这个五楼大厅里把石头一堆堆摆在地上、用水壶喷着的基本都是南疆来的农民,好料子早被旁边柜台的坐商挑走了,这些摊主会把料子仔细地排列在一块黑丝绒上,打上蜡卖。旁边还放一个密码箱,表示有更好的东西;另一个是新出现的明珠花卉市场里有个玉器市场,门外多是石料,厅里玉器比较精致,但人很少。
而面向游客的玉器集散地则主要集中在南门和友好两个地区,南门一带因靠近二道桥民街的玉石市场,加上又是新疆本地的玉雕世家店面所在地,所以一直是新疆玉器比较成熟的市场。这里辐射大巴扎市场和大十字商圈甚至南郊客运站;北边则是友好附近,新疆玉器城和珍宝楼雄踞友好路两侧,加上旁边地矿局的权威性,这个商圈里有不少玉作坊,不少人买了料直接就在旁边作坊加工。现在这个玉商圈的成员越来越多,近年附近又有了玉满楼等几个新集散地,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有巴郎怀里捧着一块石头一家家柜台前转悠。这些商圈里楼上的店面与其说是玉店,不如说是茶馆,基本看不到什么人上去转,店主要不就留了电话在门上,要不就专心喝茶盘玉,很少有吆喝买卖的,安静的楼道能闻出茶香。偶尔有几个顾客在里面,你一定会听到很多关于中国文化或者官场规则、办公室风水等不痛不痒的作料,在作料的烘托下,玉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门面上的店倒确实是兢兢业业做玉生意,有时会一车车游客冲进来,买一堆门口摆放的一折玉器,当然,基本是先观赏那几个镇店的真正的和田玉,惊呼价格之高,然后义无反顾地冲到门口的打折柜台抢购那些连昆仑的边都沾不上的玉器回家。这种生意是赚不上什么钱的,所以商家一般都不说开张。只有卖了和田玉才叫开张,即便是俄料或者青海料有很高的利润空间在商家眼里都不算正路货,这里有一句话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说的既有玉价虚高的意思,也包含真正的和田玉价在三年里翻了好几番,有人说现在买真正的和田玉回家直接放三年后再拿出来看或者卖才有意义,也是指这个意思。
还有一些零散的玉店常在红山等商业圈里零星出现,或者在商场金银柜台附近。这种不针对游客零售的玉,很难杀价,基本是按照标价卖。如果你看上一块玉,打算用其中的一点瑕疵和人家讨价还价的话,你一定会碰到很精绝的回答,幸亏有这个瑕疵啊,要不这个价钱在新疆你能买上玉么?这种卖方市场的思维逻辑会让很多内地人直接晕倒。有人说到烤包子摊吃包子,吃出来一根羊毛,无比委屈地找店家说理,结果店家很惊讶地说五毛钱你还想吃出来一条地毯?搞得消费者很理亏,好像来砸场子的。
杀价最厉害的是很多酒店停车场或者哪个街角,偶尔会有几辆桑塔纳或者比亚迪,后备厢开着,上盖拉着一道铁丝,挂着各种吊坠或者项链,下面则摊着几块石头。这种地方你也不必找什么瑕疵来还价,因为基本上谈价钱全凭感觉,和石头本身也无关。
在这个玉石市场,你会发现即便是不懂汉语的巴郎,也会用手机对你表示留个微信号,一来用语音比较方便,二来可以经常给你发石头的图片,加强市场联系。可见玉石市场的热闹和巴扎已经有所区别了,从人际网络到虚拟网络,玉石交易的路径也与时俱进了。
新疆一些大学的玉石鉴定雕刻专业早已成为热门,甚至有学校还要设置专门的玉石营销专业。不仅如此,玉的交易物也变了,很多时候巴郎会说这个石头一个桑塔纳,那个石头一个越野,当然更多的是一个小货车。真有人不嫌麻烦去二手车市场直接整辆车换玉,还是很经济的。
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很多本地人都会到那里去看玉。这就是博览中心的石头展。每年总有几次这样的商展,因为会有专家免费鉴定玉石,所以来的人还是很多。现在有了国际博览中心,室外场地也很大,全国各地的石头都能看到,不同的是在露天摊位摆的基本都是外地料子或者新疆的山料,常常可以看到一家几口在地上坐着,旁边一地石头,这里的石头一般不上油,多是原汁原味。就算有柜台也是成百的镯子拴一起,连镯心这样的原材料都放在旁边卖。还有人堆一大堆废料几十元一块地卖,大有批发市场的感觉。戈壁石英石(也就是金丝玉)的料子也很多,要价都比较高。但是室内展厅则从楠木到檀香,从翡翠到和田玉,各个都骄矜地躺在柜台里,灯光下转着圈圈,连山寨版也躺得很认真。
还有一种类似展览的地方,是几个新疆本土玉雕大师的店,基本覆盖乌鲁木齐比较繁华的地段或酒店,不仅仅是玉雕展示,更是新疆玉精品的展柜。还有一个媒体工作者由于多年痴爱玉石,在北京路搞了一个玉石博物馆,馆里从巨大的和田玉原石到各种山料,从商代古玉到今天的各路各派名家雕件,从展品到卖品一应俱全,难能可贵的是馆主还承办了一本关于和田玉的杂志,不论是否盈利,至少是对当代和田玉文化普及和积累的一个尝试。
但本地人基本不到这些地方买玉。因为玉无价,质量等级和喜好又很难用物质的概念去界定,所以大多愿意找熟人来起到一个顾问或者担保的角色。而同样因为这个原因,生客很难对卖家产生信任,所以卖家也更多地愿意找熟人来买,但这种往往是在懂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吴老师很早就接触到了玉,当时是帮一个南疆孩子上学,孩子家长是做玉生意的,就给了吴老师几块玉,那是2000年前后,玉还不是很值钱,放到了2004年玉价猛涨,吴老师便给几个朋友推荐买玉,因为收购玉再赚钱的心比较切,吴老师的推销几度变成了强卖,朋友几乎人人都买过他的玉,多是去内地送礼用了,有几个没有实权的便很尴尬地用自己的工资买了这貌似很值的玉器。一来二去的,凡是小范围聚会都不敢请吴老师来,大家纷纷讲述自己如何被强买的经历。吴老师也不着急,反正这些本钱已经让他家的各个角落都堆满了籽料,其中不乏珍品。到了2009年,玉原料短缺,玉价已经陡然上升,几乎在市场上见不到真正的和田籽料的时候,吴老师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联络,开头一定是这样的,老朋友,当年给你的那块玉还在么?怎么样?我对你不错吧,不喜欢的话我两倍价收回来行不?哈哈,告诉你,现在十倍的价钱也买不上了,你好好留着传家吧。我也就这么点本事,现在知道我的苦心了吧。送人了?!可惜啊!下次有好的我帮你留意着。就这样,现在的聚会少不了要请吴老师,大多数人都面临家庭储蓄如何保值的问题,对这一点吴老师当然是建议买玉了。而还有一些人则面临人情礼品的问题,当然答案还是玉。
也有人买玉不靠熟人,刘姐就是这样一个自立自强的玩家。凭借文化功底和女人直觉,她发现新疆人不收集好玉实在可惜,但是在和各种玉专家和商人打了一通交道后,她最终选择的是自己去淘,无论是好是坏,底线是自己喜欢。即便是回来发现价钱高了也难得自己喜欢。有一段时间她喜欢买手机挂件,不讲质地,仅仅要求是真籽料,而且买了就挂一起,每天欣赏,不多久,她的手机已经快被石头淹没了。后来,她又开始喜欢雕工了,这下办公室桌上总会有一块籽料石头,每天有点闲暇就见她在琢磨,一旦想出来什么好主意,立刻奔赴加工厂。
买玉不靠熟人的人很少有这么幸运的,主要是前期专家的知识普及到位加上后期讨价还价的理性。很多玩家都有一大笔血泪史,等成了玩家之后就一笑了之了,这叫学费。
选自《深闺浅阁—和田玉的前世今生》
张允,供职于新疆大学宣传部,玉石收藏研究者。
☝ 长按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