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知识 | 如何塑造人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向阳教育” 可以订阅哦!




主 角 


角色通常担负多重功能。一个角色可能是恋爱对象、催化事件,以及密友。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如果有好几个角色担负同一个功能,每个角色的效果就会遭到稀释。


五个警探来做一个警探(主人公)的工作,这只会降低主人公的重要性。让三个人来传递同一个信息也显得毫无必要。如果一两个爱情趣味浪漫情节就可以发挥作用,那么五个肯定是多了点。



重复同种类型的角色会耗尽编剧银幕时间,这样的话,他就无法好好地完成任何一个角色。


我们可以把角色的功能分为五类:主要角色、配角、增加层次维度的角色、主题性角色以及陪衬角色。


主要角色执行动作。他们负责推动故事。这是他们的故事,他们是故事的焦点。他们提供主要的冲突,他们足够有趣,这可以让我们对故事保持两三个小时的兴趣。


主人公


剧本的主要角色就是主人公。他是整个故事讲述的对象。我们想跟随他、支持他、移情于他,并关心他。我们希望主人公能够获胜,达成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通常,我们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观看故事。


通常情况,主人公是一个积极的人,他是故事的英雄。


詹姆斯·邦德;

或杰森·伯恩(《谍影重重》系列);

《永不妥协》中的艾琳,第十三章角色功能 205;

《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

《虎胆龙威》里的约翰·麦克莱恩;

《返老还童》里的本杰明·巴顿;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面的阿提库斯·芬奇;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主人公没有缺点。主人公可能有一些我们不喜欢的特点,他们也可能作出我们不赞同的决定,但主人公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他看起来就是那么让人赏心悦目。在绝大多数情形中,我们不会对谁是主人公产生疑问。此外,如果主人公被塑造得很好、很深刻的话,我们还可能专程为了主人公去看电影。


偶尔, 主人公是一个负面人物。所有黑色类型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有缺点,通常,他们的优缺点参半。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

《出租车司机》;

《感谢你抽烟》(Thank You for Smoking,2005);

《血色将至》;

《莫扎特》;

《乱世佳人》中的主人公;


观众很难对这样的角色产生同情,也很难移情。然而,他们却能够把我们卷入故事中。我们通过他们的视点来观看故事。


反 角


为了形成戏剧冲突,每个主人公都需要一个对手——反角。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反角是一个坏蛋,一个邪恶的角色,一个试图阻止主人公完成任务的恶棍。但反角并不总是需要被塑造成一个负面人物。反角仅需站在主人公的对立面即可。


在《莫扎特》中,主人公是萨列里,反角是莫扎特。与萨列里相比,观众更喜欢莫扎特。

在《虐童疑云》中,我们通过主人公阿洛伊修斯·贝维尔修女的视点来观看故事。但她同时也是布兰登·弗林神父的反角,后者不想受到虐待祭坛助手的指控。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弗林神父也是修女贝维尔的反角。

在《兵临城下》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反角二重奏的用法:相互竞争的狙击手互为对方的反角。


有时候,反角是试图阻止主人公达成某个目标的人(主要角色或者配角)。


在《大白鲨》中,反角是小镇居民;

在《捉鬼敢死队》(Ghostbusters,1989)中,反角是鬼;

在《海神号》中,反角是相互竞争的幸存者;

反角也可能是《毒品网络》中的大毒枭;

《撞车》(2004)中的一队警察;

体育电影中的竞争对手(《光辉岁月》;

《十全大补男》或者《挑战星期天》;


恋爱对象



主人公通常都有一个恋爱对象,他(她)能够增加主人公的品质,也能为故事增光添彩。有时候,恋爱对象帮助主人公实现了转变。有时,恋爱对象也是一个对比性的角色,或者主题性角色。


在《搏击俱乐部》中,马拉是一个稳定的角色,她是让讲述者(主人公)尝试的可能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在《美国美人》中,年轻的拉拉队长是一个催化事件角色,她促成莱斯特·伯恩汉姆锻炼,让他试图变得更吸引人,深入思考他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克服他的中年危机;

在《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激发露丝打破陈规,拥抱生活;

在《加勒比海盗》中,伊丽莎白·斯万是威尔·特纳的主要目标。杰克·斯帕罗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利;


配角 




主人公不能独自完成自己的故事。他们需要支持他们和反对他们的配角。他们需要有人来听他们倾诉,给他们建议,帮助他们,推动他们,支持他们,培养他们,让他们遭遇困难,或者鼓励他们。


催化角色


催化角色(catalyst character)可以是任何一种角色——主角、配角,甚至是次要角色——他们的功能是制造事件,并迫使主人公采取行动。


在《毕业生》中,罗宾逊太太只是一个配角,但她却让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胡安·安东尼奥是催化角色,他让女孩坠入爱河,随后又失恋;

在《第六感》中,催化角色是一个很次要的配角——射杀马尔科姆·克罗的年轻人;

在《跳出我天地》中,舞蹈老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在《大白鲨》中,催化角色是大白鲨;


催化角色可以是不重要的人。在《亡命天涯》中,因为咳嗽而撞了囚车的公车司机是导致事件的催化角色,正因为如此,金布尔逃跑了。给警探提供线索的次要人物也可以是催化角色,他促成警探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有时候,催化角色强迫主人公发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催化角色可能是和主人公因缘际会的理疗师、父亲或者朋友,也可能是追捕主人公的警察,还可能是宣判绞刑的法官。


几乎每个故事都有催化角色。为了让故事开始运转,并保持故事继续向前,主人公需要获得帮助。在创作催化角色时,让他们充满活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话,他们才能通过动作(而非对话)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密 友


在戏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密友(confidant),尤其在那些欢快的十八世纪英国喜剧中,女仆通常会成为女主人公倾诉她最隐秘的、最黑暗秘密的对象。我们的女主人公信任她的密友,告诉她自己的爱人、对即将来临的约会的惶恐、她的嫉妒以及她的关切。她和密友一起洒泪,一起放声大笑,为了能依偎在爱人怀中,请求密友帮她出谋划策。


在电影中,密友通常是一个不太有趣的角色。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但不幸的是,密友通常被认为是主人公用于倾诉的对象。而这足以让场景显得过于絮叨。


密友常常用来给观众传递信息。结果,密友出现的场景常会深陷泥潭,充斥着解说性的演说,当场景很难用戏剧化的方式呈现时,他们常常被看作是提供信息的机会。


但密友并不需要那么沉闷。把密友想成是主人公当着他们展现真我的人。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角色,有他(她)在场,女主人公可以披头散发,男主人公可以展现自己的脆弱面。密友给主人公提供了哭泣、欢笑或者脆弱的机会,这揭示了主人公的其他维度。


有时候,密友是一个合伙人,甚至是另一个主人公。


在《龙虎小霸王》、《断背山》和《光辉岁月》中,主人公互为对方的密友;

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莱克特(除此之外还担负其他功能)是克拉丽丝·史达林的密友,,以及这一场景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在很多电视剧,比如《办公室》、《火线救援》,以及难以尽数的医疗剧和警匪剧中,即便剧中同伴或同事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但在必要时,他们也会扮演密友的角色;


有些演员常常扮演密友的角色。比如琼·库萨克,她就常常扮演女性朋友的密友,她有一个温和的肩膀,可供女性伏在上面哭泣,她也随时准备和她们一起大笑,或者和她们一起分享(比如《落跑新娘》、《失恋排行榜》以及《打工女郎》)。


增加故事维度的角色




如果故事是单线性的,主人公在一两个催化角色的帮助下就达成了目标,那么它很快会让你失去兴趣。


在电影中,总有些角色为故事和主人公提供维度。然而,这不意味着这些角色本身充满了层次感,但他们的存在让电影变得多维。


插科打诨的角色


我们都看过几部有插科打诨角色的电影。这个角色的功能是给故事减压,以便让观众获得放松的机会。


《星球大战》中,我们看到了R2-D2和C-3PO 的喜感,他们总是抱怨:“我们玩完了。”我们也从楚巴卡那里收获了欢乐,莉莉娅公主把他唤作“毛茸地毯”;

在《天兆》中,梅丽尔·赫斯用幽默的对白缓冲了紧张感;


,你可能还记得,即便在他最严肃的戏剧中,还是有可以让我们发笑的人。


《亨利四世》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福斯塔夫;

在《麦克白》中有一个多嘴的门房;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个护士;

在《李尔王》中,则有一个傻子;


对比性角色


对比性角色通过其与主人公的差异性,来帮助界定主人公(有时配角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有时候这种对比通过种族背景的不同来表现:


一个高加索警察和北美原住民警察;

一个西班牙侦探和非洲裔美国警长;

高个儿角色和矮个儿角色进行对比;

一惊一乍的极具女性气质的女孩和假小子对比;

又或者勇敢和懦弱的角色进行对比;

同性恋,对比的角色就是异性恋;


如果故事讲述的角色很可疑,那么对比的角色就会非常正直(比如《华尔街》里面的卡尔·福克斯)。在扩展故事的深度和质地的同时,对比性角色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清楚地看到主人公的细微特征。



有时候对比性角色也是主要角色。两个对比性角色可能是势均力敌的角色。


在《断背山》中,恩尼斯·德尔玛和杰克·特威斯特互为对比性角色。虽然他们都受同样欲望的煎熬,但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爱持有不同看法,所以他们处理情感的方式各不相同;

在《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福斯特的公平感、正直感与尼克松模糊不清的道德感相映成趣;

在《虐童疑云》中,杰姆斯修女有着慈悲心肠,这和贝维尔修女的僵硬形成了对比。(源/后浪电影学院 文/琳达•西格  译/曹怡平)


相关阅读:塑造一个成功的电影角色需要几步


第一个是编剧(编剧团队),也就是创造角色的人。角色的基本属性,包括性别、种族、性格、体貌特征、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家庭和社会关系等都由编剧首先做好设定,如果设定不完整,就会出现国内一些不靠谱剧组需要一个娘炮却找来硬汉演员的情况。


第二个是cast选角导演,国内一般是副导演,也就是确定这些角色由哪些(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的人。编剧为剧本做的人物设定越完整,cast在进行选角试镜的时候选出的人选越靠谱。像《小时代》的选角就很成功,演员基本符合郭敬明的剧本对人物的设定(先不论演技)。


接下来除了一些需要演员提前进行技能训练(如动作片需要练武,特殊职业角色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影片,演员和主创就进组开始拍摄期了,也就到了第三个环节—导演。


在角色塑造环节,导演需要根据剧本的文本设定进行视觉创作,确定角色的形体动作、说话方式、表情语气、衣着打扮等,调配服化部门、灯光部门、摄影(动作捕捉影片还有特效部门)等提供支持,指导演员进行表演,并在后期制作中要求视效、音效、剪辑等部门实现细节层面对人物的创作。


跳过各技术部门对角色塑造的帮助,最后就是执行者,也就是演员了。演员对剧本情节、人物设定和导演要求的理解力,和塑造角色的表现力,决定了演员在进行表演时,能够呈现出的实际效果的好坏。而塑造方式根据演员自己的特点和角色属性又牵涉到了表演流派。


影视剧中的角色塑造就是在这些技术环节或者说剧组部门的共同创作(作用)下完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环节各自的重要性高低,或者说各个环节是不是都有可能在塑造角色时起到主要的作用。我的答案是,不同的影片不同的角色,在塑造角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是不尽相同的,没有哪个因素是绝对意义上的主要因素。


首先,如果编剧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创造出了极具个性且丰满完整的角色,他也就完成了角色塑造一多半的工作,因此这样的影片和角色,编剧的作用最大。


典型的比如Aaron Sorkin编剧的《社交网络》,他为扎克伯格构造出了典型的偏执狂自私鬼的性格特点和连珠炮式的刻薄台词。再比如诺兰兄弟和大卫•高耶编剧的《黑暗骑士》,在情节上为joker设计了多次不可思议的直指人性阴暗面的变态犯罪方式,并在恰当的情节中为其写作了数段经典台词(当然不都是原创),让这个角色与影史上大部分变态犯罪者角色都大为不同(至于我是否认同是另一回事)。


第二,如果选角成功,利用了演员本人的魅力甚至选择了和角色个性一致的演员,则角色塑造就成功一半,此时,选角的功劳最大(虽然有时候是导演本人选的角,但cast并不是director的工作范围,等于导演本人完成了cast的工作)。


如《无耻混蛋》的奥地利佬克里斯托弗•沃尔茨,角色本身设定很酷但很难找到适合的演员,昆汀从奥地利找到这家伙,而他几乎和角色百分百一致,这就是选角成功解决了难演的角色。再比如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选择了山西的吕剧演员陆树铭出演关羽,简直就是灵魂附体。找到关公转世,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陆树铭就用戏台上的表现方式在镜头前演了一整部电视剧。


第三种,就是在指导表演领域极具水准,能让不会演的演员演好的导演高能了。前面提到,有些导演擅长选角,比如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陈凯歌、吴宇森,他们只要找到适合的演员(大多爱用御用),几乎不用在指导表演的领域操太多心。


还有一些导演擅长视觉和文本领域,比如复杂情节、世界观创设或者摄影技术和大场面,不通表演,比如王家卫、迈克尔•贝、诺兰,他们根本不在乎角色塑造(王家卫大家可以讨论,但演他的戏其实都是展现状态罢了,大家可以想想诺兰的角色是不是大多没什么表演的发挥空间)。


还有一些导演,比如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张艺谋、李安、杜琪峰,他们很擅长指导演员表演,一些完全不会演戏的家伙比如海瑟格拉汉姆、周杰伦、王力宏,还有任贤齐刘德华古天乐(抱歉啊,是说刘天王和古仔刚和老杜混的时候),在他们手下可以基本完成任务;而有一定水准的演员,比如保罗达诺、刘烨、希斯莱杰、张家辉,在他们手下会发挥出顶级水准并实现质的蜕变。


至于殿堂级演员,比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姜文葛优、梁朝伟、刘青云,会在他们手下奉献出最伟大的演出。可以说,擅长指导表演的导演,他们的影片的角色塑造基本由他们掌握,但同时也需要编剧(张艺谋杜琪峰只要拍角色推动的作品都对编剧很依赖)和演员(像《活着》《色戒》这样的戏一般的演员根本不敢接)的高水准发挥作支撑。


最后一类是伟大演员起决定性作用的影片。通常来说,像《甘地》《女王》这样的传记片,成功的一半功劳都来自本•金斯利爵士和海伦•米伦女爵士自不必多言。还有一类影片也是由演员的表现决定其角色塑造的成败的:著名漫画(科幻小说、动画、经典翻拍)改编的大片。实际上,这类影片由于其角色的家喻户晓,编剧根本无需自己胡乱修改人设,导演也无需教导演员如何演(看!原!著!就!是!了!),完全就看演员是否能够百分百发挥出角色的魅力。有朋友肯定会觉得这难道不是选角的功劳吗。


实际上,由于选角基本基于试镜,而这些题材的角色都太知名,cast选角时会不自觉觉得只要够像就好,《超人归来》选择布兰登•鲁斯出演超人就是其中的典型。鲁斯长相虽然完美,但实际在大银幕上展现毫无力量感和英雄气质,活脱脱一个基佬奶油超人,彻底的失败。成功的例子就多了,小萝卜头•糖泥的钢铁侠和超人亨利•卡维尔就是典型。


实际上,还有一些影片,塑造角色的关键是服装(一些古装片)道具(蒸汽朋克时代科幻片)化妆(《狼人》)或者特效制作(安迪瑟金斯为代表的表演捕捉,阿凡达的纳威人,复仇者的浩克等)。像电影这样复杂的艺术创作形式,其规律和道理远没有那么单一和简易。


【向阳教育服务影视创业者】

向阳教育至今举办了十二期制片人培训课程,双语制片人课程,中外游学活动,各种沙龙论坛活动等,邀请了国内各个电影,电视剧,网剧,网大等业务线上的顶级导师前来答疑解惑,培养影视行业人才,吸引了国内外二百余名制片人,导演,投资方来报名参加学习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