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基层代表风采 | 做个"匠人",修颗"匠心",王国英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点击上方西城组工 关注我们!

代表

2016年12月6日,,来自各条战线的39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履行了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职责,更是权利和义务的象征。多年来,我区代表们不负组织的重托、群众的厚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代表的责任,忠实履行了共产人先进代表的神圣职责。
  在的召开之际,我们推出基层代表风采专栏,让更多同志了解代表们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国英代表的故事。


王国英,1967年7月生于北京,北京市宫毯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技创新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西城区首届百名英才突出贡献人才。2017年成为北京市第十二次代会代表。

挂经线、固定托底线、底边编织、毯面编织,这是编织宫毯的基本步骤,更是王国英生命历程的编织。


自与宫毯结缘,王国英在机梁边一坐就是30余年。


“我这一辈子就做好织毯这一件事。当年一起学习的人,有比我技术好的、比我更有天赋的,但是他们都中途放弃了。”如今已是宫毯非遗传承人的王国英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让我们这些手工艺人倍感振奋。”

“一个属于我们手工艺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上周,记者来到距离首都机场十多公里开外的一座二层小楼,周围绿植环绕,优雅安静,这里便是王国英和她的徒弟们工作的地方。


来到王国英的办公室,一间不大的屋子,正对办公桌是一个编织用的机梁,右侧一个大柜子里面装的全是编织宫毯要用到的线。“搞创作就要静下心来,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


2008年“北京宫毯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传承人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符号,也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采访过程中王国英数次提到了好时代,“不论是的报告所论述的文化自信,还是在北京市代会上聆听书记对于工匠精神的阐释,,以及现在社会媒体对非遗传统技艺的宣传,都体现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我们宫毯也代表非遗项目参加了许多国内外的展览。一个属于我们手工艺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传承就是有人传,有人承”

“这个新时代是属于我们,更是属于年轻的下一代们的。”王国英告诉记者,“非遗技艺不是孤芳自赏,它需要传承,要有人传,更要有人承。”


王国英见证了毯行的兴衰。1983年,她进入北京市地毯技工学校学习织造地毯。那个时候,正是北京地毯行业的全盛时期。当时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设11个加工厂,职工多达五千人。但也就在这一时期,机织地毯开始大量出现,全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影响。之后,北京原有的多家地毯厂纷纷转产、倒闭,只剩下一家老厂——北京市地毯五厂还苦苦坚守,能够编织手工地毯的技师大量流失。


当年同班的28名同学中,如今仍坚守在地毯行业的,算王国英在内仅有5人。“制作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枯燥……真正能踏实下来学习织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如今的王国英在技艺传承上更注重培养人才的创造力,更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她所在的“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设立了奖励措施,凡是能够继续深造的员工,都会给予奖励;公司还定期请老师给员工培训、上课;鼓励员工参观美术馆,增加美学修养;同时员工要熟悉公司的各个岗位,做设计的会编织、做编织的懂设计,充分调动起员工的主观学习的积极性。

梦想与坚守,匠心精神成就完美人生

王国英坦言,是对宫毯技艺的热爱与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因为宫毯,是一种让人安静的东西。她可以坐在机梁边,进行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是一年两年的编织工作,研究其中的奥秘,让其中的文化力量不断流传。


因为宫毯,是一种让人自信的东西。一向不善言谈的她,为了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开始接受媒体的采访,一遍又一遍向大众普及宫毯的技艺,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宫毯文化,希望有人能感兴趣、爱上它,从事它。


因为宫毯,是一种让人收获的东西。她从地毯五厂的一名女工成长为现在的“宫毯大师”,参与了故宫“盘金宫毯”复生的过程(盘金毯是宫毯中的极品,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丝;金镶丝缠,富丽堂皇,皇家风范。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对于大师的称号,王国英认为,这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能够与宫毯相遇,是她的幸运,更是她的选择。(文/千龙网 扆妍妍)


扫描左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