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昭通们,你还记得版纳地毯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在所有昭通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地毯厂叫做“版纳”,那里生产的纯羊毛全手工地毯曾驰名中外。1983年,版纳地毯厂生产的“金殿”牌地毯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优质品奖,1989年获得云南省民族特色奖。这么多年过去了,昭通版纳地毯厂现在怎么样了呢?

走进曾经的“版纳”,现在的“大山”地毯厂,你再不能感受到曾经的辉煌,编织工人坐在沉淀了无数时光的大机架上,在光阴错杂的车间里,静静编织沉闷的时光,唯有“唰唰”的切线声,工人手起刀落的动作,提醒你时光仍在流淌。

厂里负责生产的马礼芬说,5月份厂里销售额是4万元,而工人工资发放了14万,另外,还得给工人买养老保险。工厂萧条至此,让我觉得马礼芬跟我描述的厂里曾经1000多名编织工人在忙碌,下设无数加工点的繁忙生产场面简直恍如隔世。


凤凰高飞享誉国内外

老工人沈利华是现在厂里为数不多的一名男工人,现年52岁的他从16岁就进到当时的版纳地毯厂。他说,版纳地毯厂的前身是昭通毛纺厂,1953年,建厂于昭阳区杨家牌坊陕西庙,主要生产毛线。1974年,该厂从毛纺社迁移到月牙塘(现在的昭通城钻石广场位置),正式改名为昭通市版纳地毯厂。而厂子之所以取名“版纳”,是因为产品立意外销,借助版纳驰名中外的旅游品牌,当时产品注册“金殿”,也是为了在国内外叫得响。

马礼芬是1982年进厂的,进厂34年了,当时厂里生产销售都很旺盛,所以厂里大量扩招,作为职工子女,她如愿优先进到厂里。那时候地毯厂的前景很好,进厂是很让人羡慕的一份工作。据她回忆,当时的销售渠道是由昭通外贸局供给云南省外贸局,再出口美日,鼎盛的时候,车间编织工人达到上千人,在昭阳区各乡镇都有加工点。当时她们作为业务骨干,大多数时候不是在一线生产,而是下到加工点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那时,昭通地毯在全国享有盛名,在云南是独家手工羊毛地毯作坊。“版纳放光彩,金殿更辉煌。”这是人们对版纳地毯厂的生动赞誉。该厂被广为传颂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品奖”、“云南省民族特色奖”等荣誉,就是后来一段时期获得的。1988年,地毯厂市场销售情况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甚至昭通也因此被称为“地毯闪光的城市”。

现在的“大山”地毯厂由“版纳”地毯厂易址、更名而来,能够查证那段光辉历程的文字、图片资料都很有限,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可能是因为“版纳”这个厂名引发,1989年以前的“版纳”地毯,就像是我们昭通山区飞出的一只“金凤凰”,雍容、华贵、奢侈。


凤凰难入寻常百姓家

      1989年,因为全国外贸环境的改变,也因为政府对于市场规律的尊重,很多原本由部门包办代替的事情,现在都交由市场决定了。失去了政府那双无形的手,版纳地毯厂显然还是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从这时候起,该厂的产品销售急转直下。

      出口转内销以后,厂子的发展方向选择了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产品主要销售地为昆明、曲靖、玉溪和昭通本地,应该说,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该厂还是作了一些努力,在生产品类上进行研发,在原制作客厅毯、床前毯、挂毯的基础上,工厂增加了车垫、沙发垫等种类的制作。

但是,像“金殿”地毯这样的全羊毛纯手工制品,毕竟是一种高端定制的奢侈品,是一种奢华的艺术品,所以无论价格或是品质,都是寻常百姓家庭消费不起的。一般还以单位、宾馆、饭店等场所购买为主。

转内销以后,“版纳”地毯厂大量压缩生产,工人更是由1000多人锐减到100余人,下设各乡镇的加工点陆续撤销,厂子应该说是风光不再。


“版纳”到“大山”的蜕变

       2004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月牙塘“版纳”地毯厂原址已经由远离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区,地毯生产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时政府把厂址作为商业开发进行规划征用,这也成为了厂子易址的外部原因。

从厂子内部来说,当时随着老的一批工人的逐渐退休,销量的逐渐下滑,靠着年轻的五六十个工人生产,要养活一个厂,以及六七十名退休职工,压力已经非常重。

出于多方面原因,以及顺应国家大政方针,企业当时开始考虑进行改制,对原有集体资产进行变卖,解决好之前所有遗留问题,“版纳”地毯厂的时代彻底结束。

当时开发昭通钻石广场的地产商唐永宏出于自己的企业责任感,考虑到这批下岗工人的生计问题,2005年在太平办事处水塘坝目前的厂址上重新成立了“大山”地毯有限公司,以昭通本地风景名胜大山包对厂子进行命名,决心打造本土品牌。厂子继续接纳原“版纳”地毯厂的下岗工人再就业,生产的产品仍然沿袭之前的“金殿”牌地毯。公司还投资300余万元扩大地毯生产规模,建成了占地面积10余亩的新厂区。

或许也是处于对老厂的感情,也由于编织厂工人多是家庭主妇,要照顾家庭,要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较为困难,之前版纳厂下岗的工人除了男职工以及有闯劲的部分女职工,大部分都选择留下,跟“大山”地毯厂共进退。50多名老职工,加上后招的几十名新职工,企业又有了生机和活力。2005年之后的十年左右时间,厂子一直努力经营,不说赚钱吧,正常运转还是能维持的。企业负责人用自己的坚持与付出,为近百名企业工人撑起了一片天。


走不出的怪圈

2014年以来,企业、单位购买订单进一步萎缩,厂子年销售量不到1000平方米,根本不能正常运转,地毯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以2016年刚结束的5月份为例,该厂销售额仅4万元。

说到厂子今后的发展,厂子里的工人也很茫然,像这样长期亏损,他们担心老板也许也会放弃的。工人戚顺琼1988年才14岁的时候就进厂,一直在编织车间工作,据她介绍,就算是企业老板一直苦心经营,毕竟手工生产人工成本太高,原材料价格也高,以90道工艺的90厘米宽、180厘米长的一条毯子的编织来说,一个工人每天上8小时班,至少要一个月才编织得完,就算能卖上三千多元,除了工资、除了原材料、除了水电,也没有多大利润可图,加上现在甚至连销路也成了问题,目前仓库里的存货照目前的销量,就算大家都全部停工,也要卖3—5年才能卖完。她说,厂子里老板有良心,多年来一直帮他们买养老保险,工人50岁就能达到领取保险的年龄,50岁以后,大家也不会为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继续在厂子里工作了。目前来说,厂子里马上有一大批工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她担心老工人逐步走完,由于待遇极低,新的工人招不进来,可能连手工地毯这门技术都有可能丢失!作为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这也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马礼芬告诉过记者,像这样生产纯羊毛全手工地毯的厂家,全国仅3家,青海有一家,西藏有一家,作为技术的纯熟、品类的丰富,“大山”都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如果这样的品牌、这样的技术,注定要在她们这一辈消失的话,会是她最心痛的事。

在地毯成品车间,记者用手细细抚摸《彝族丰收图》、《大山黑颈鹤图》、《牡丹花图》……一幅幅精致地毯作品,结构紧密、坚固挺实、雍容华贵。谁能相信,这样的好东西,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看看车间的工人,把本色羊毛线洗染着色、挽线、编织、平毯、洗毯、整修剪花、储存,工人们有条不紊,从容有序,让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有一天可能会消失不见。作为昭通人,我们真诚希望,昭通的相关部门能对“金殿地毯”这块昭通自有的老字品牌,进行一些卓有成效的扶持,昭通“大山地毯”能在困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寻求一些市场上的突破,让昭通地毯走出大山,重振当年风范,名扬世界!同时,也把属于我们昭通人民的“纯羊毛全手工地毯”的制作技艺、流程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开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