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2018届版画系本科第四工作室毕业生作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来源: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导师寄语


  全力以赴比尽力而为更显坚定,并且有不移的信念,尽力而为却有无奈之意,希望与成功渺茫的样子,没有前者投入!望你们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真爱全力以赴!


    中央美院版画系

 第四工作室主任  李帆



第四工作室成员:程毕迪斯 丁宇娟 胡晓仪 金河娜 汤洋 张安迪 张书玮 庄园 

指导教师:李帆 武宏


程毕迪斯199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作品阐述:     

   以自己的潜意识绘画作品作为基础,提取画面中的元素来进行二次创作。

   将画面中的元素裁剪分离出来,然后将剪下来的图形以“XYZ轴”为基准拼接出三维模型,并以此为参考,通过直觉感受,从而制作出若干个立体的零件。再将由此方法来获得的“零件”,以潜意识进行拼接。

   此作品仅为我某一时段的个人意识,这些意识零件还可以有无数种组合方式。

   本人出于对拼装模型板件和说明书的喜爱,于是采用了此形式来进行结合创作,以此加强作品的“可拼装”这一特点的可读性。


毕业作品



《DISPLAY》      36cm×24cm×6cm      数码版 综合材料



 丁宇娟,1995年生于韩国全州


作品阐述:

   母亲一生中的艰难,身为女儿以及女性的我比谁都了解。在我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矛盾——她牺牲了一生使得我懂得了爱与付出,同时又令我感有一份负罪感。这是一份歉意、爱情、怜悯及同情相混杂的情感。看着紫玉兰,我的心情也正是如此——花瓣都已凋落的玉兰,只剩下雌蕊与雄蕊,我却觉得这样的姿态还是那么的美丽。使得我愤怒的是,她这样的牺牲并没有减少她身为女性所要面对的压迫。我试图通过用火烧来抒发这种情感。

   这不是炫耀自己的过去的痛苦,也不是诉诸情感。 这是关于恢复,关于宽恕和爱的。

   这三部大小2m*1.3m的作品,将花瓣落尽后只剩雌蕊和雄蕊的木莲花形象用火烧在了地毯上面。地毯的用处在于铺在地上。被压在底下支撑某个东西时,其用处才会成立。并且还用于区分内外,意味室内。室内,即房屋从过去被视为是女性的空间。屋外是男性的空间,因此只能呆在家里的女性在家隐秘透露着怎样的愤怒,是我们无法知道的。用火烧毁柔软的地毯,并留下痕迹。剩下伤痕的部分不再是柔软的,而是变得坚硬起来。

   木莲花朵的盛开,人们称之为冒着危险的生命。父母就像花蕊只想着让花瓣变得美丽而总是忘了自身逐渐变老、变得憔悴;父母就像一直在家里铺着的地毯一样,总在原地做好了柔和地包容子女的准备。我们说父母被迫着牺牲,但其实他们自己选择了牺牲。

   我将母亲与我分离,仅仅将母亲看作为一位女性,并且退一步客观地看待小时候的伤痛,这时我才知道,那也是她的选择,是她的人生。并且我能够理解使她和我感到痛苦的父亲,以及当时的情况。在作品过程中,逐渐与父母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及通过愤怒面对自己的创伤以后,我渐渐宽恕…。开始于愤怒,回到了爱情。现在,我作为妈妈幸福的中心,希望妈妈剩下的人生可以为了自己感到幸福,也希望许多像妈妈一样的女性能得到她们自己的幸福。花瓣落下,才能在下个季节再开出花朵。



毕业作品



《妈妈,花开了》     200cm×130cm       地毯

                                 


胡晓仪1996年生于广东惠州


作品阐述:

   在2017年,世界第一位被授予公民身份的机器人Sophia的出现,让我重新思考仿人机器人存在的意义。正搜寻关于机器人的事件以及图片时,带给我的是强烈的不适感。在大历史面前一直提醒着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高于自然。 

   “机器人”的雏形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存在在人类的想象中。“机器人”形象与一词最早在1920年出现在捷克作家 卡雷尔·卡佩克《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即“ROBOTA”。ROBOTA是捷克语,原意为“劳役、苦工“,这一概念至今还印刻在人们的观念里。

   这是在1927年电影《大都会》中的机器人MARIA,是机器人首次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机器人的定义至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是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机器人的出现,将会取代人类的劳动,这可能将是人类欲望中的进化模式,或是寻求永生的方式。

    当我们逐渐相信机器人能够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安排与决策,它将会成为权威,被视为完美的象征,是否会逐渐成为我们新的信仰对象……这与宗教式信仰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发明,来自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经验。过去以及现在的经验都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才能被检验出是否有失误,因为人是会犯错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在铅笔上安橡皮。



毕业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要在铅笔上安橡皮,因为人会犯错。》  225cm×80cm   复写纸



金河娜,1993年出生于韩国仁川


作品阐述: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信息的过程。当使用一门新的语言时,我们同时也接触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然而,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翻译也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比如,一篇英语文章和中文译文之间不存在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的一一对应。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或发生改变,或被遗漏。

    我的生活与翻译存在多种共性:我小时候辗转于多个国家,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形成的多语身份使我对语言有了额外的审美体验,拓宽了我的世界观,但同时也让我感到非常的混乱,找不到归属感。

    本作品通过翻译中的遗失内容,试图表达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体会的遗失感与混乱。从左侧起,每幅作品分别代表人的九种不同情感:“喜、怒、哀、乐、恐、爱、嫌、憎、欲”,选择了因多种原因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遗失内容的文学题材,采用热敏纸与酒精的化学反应把原文擦掉后以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翻译。作品中使用的所有文学题材均出自我个人的经历与回忆,希望能通过作品与大家共享语言的美感。



毕业作品



翻译过程中的遗失》     70cm×22cm、41cm×22cm    热敏纸、墨、酒精、咖啡


汤洋,1990年生于河北


作品阐述:

    剧情来源于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片段,通过内容上和外形上的转换最终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品也是个人审美趣味的一个整合,按照几乎无影响的状态下的自我愉悦。

   片中角色在指引下努力试图打破现状控制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处在剧情中的一名角色,尽管知道了一切但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毕业作品








《无法逃脱的真实世界》  尺寸不定     影像



张安迪,1994年生于山东省东营市


作品阐述:

    作品灵感源于我对疾病恐惧的心理,借鉴了癌细胞、血管、防毒面具的形象。我面对作品的每一个面,都当做一副独立的画面去表达,然后将其组合出整体的形象,并通过编程和导电新材料给作品赋予“呼吸”能力,让其在虚实不同的视觉效果间不断转换。作品希望将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和自己战胜恐惧的过程,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从第三人称的视角告诉自身,我所恐栗的事物是尤其的美丽的。同时也希望观者从美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感受作品,体现作者自身艺术生死观的思想核心。作品通过3D建模构建雏形,后经过分解刨面图,激光切割材料,绘画,粘合组装,通电排线等过程制作而成,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艺术生死观的思考认识,面对自己这些所绘图示的心态也有了很大改变,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艺术自愈的过程。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生死观值得我去学习,比如艺弗里达,在面对生命与病痛话题彻底释怀,乐观的面对,从艺术的角度,从美的角度,去表达它欣赏它。



毕业作品




恐栗尤美    尺寸不定       综合材料



张书玮,1994年生于台湾


作品阐述:

   这个作品是以我不断搬迁个人的经历创作出来的。随着迁徙很多物品已经丢失或损坏,这些本应该是重要的回忆。为了不再丢失,将这些保存下来的物品进行合适的整理,并且丢失的物品进行再制作做旧。

   对于我来说,把有回忆的东西丢弃或是不经意间损坏都是一件难过的事,虽然在心里   不断默念我已经用不上了可以丢掉了,但是想起丢弃这些物品的时候总是会有说不出的难过。


   创作过程详细

   最早先和家里人联系,寻找还保留的我童年时的物品 

   而后寻找合适的收纳方法,为了不再丢弃这些物品

   以这些收纳方法做参考,需要将小物品归类,由于太过杂乱因此拍摄了一组图,把物品以图片先进行分类再将实物分箱处理

   靠着这些图片,将东西分类为纸片,小模型,文具进行装框最终形成了这个作品,其中有一部分较难保存的则以合适的方法复制保存,如油泥制作的模型翻模组装。

   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希望能保存一生的回忆,不要再次丢失。



毕业作品



《愿保存一生的回忆》    尺寸不定      综合材料



庄园,1994年生于台湾


作品阐述:

  外部环境强烈地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面具之下是曾经的生命。我们应该享有对自身的知情权。绘画常常被作为交流情感的辅助工具,所以希望通过高度自主的绘画方式,在没有预设的,模仿,象征,言语的游戏中,建立起特定领域的新秩序,以此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对本我窥其一二。



毕业作品




被遗弃的人们    尺寸不定      凹版


呕吐    尺寸不定      凹版


生病    尺寸不定      凹版


仰天长啸    尺寸不定       凹版


挣脱人们的鹅    尺寸不定       凹版





资料收集、整理:李晓华  尹伊阳

编辑:刘启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